您的位置: 萍乡市玖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 新闻动态
XK星空体育XK星空体育XK星空体育12月18日上午,江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召开“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新闻发布会。以下是新闻发布会实录。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外国专家局局长陈炜蓉女士,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先生,省科学院副院长刘洁女士,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处处长彭新平先生,江西农业大学研究员杨慧女士,请他们介绍我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受厅党组书记、厅长宋德雄同志委托,我谨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感谢,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江西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宣传推介。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活跃期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指出,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去年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我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九条举措,积极回应青年科技人才期盼和诉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更多突破性举措,为青年科技人才营造更好创新生态。围绕贯彻落实九条举措,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统筹指导下,省科技厅积极加强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联动,根据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全周期支持体系,让青年科技人才起步有保障、担纲有机会、成长有通道、发展有平台,在江西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第一,起步有保障。我们着眼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紧一点,会同省财政厅启动实施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对22所省属高校、科研院所新入职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在五年内给予每人20万元非竞争性XK星空体育、自由探索类科研经费支持,让他们到江西来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为科研经费担心担忧。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允许他们在项目实施期内自主调整研究任务不超过三次,助力他们选准科研方向、明确科研目标,走好科研“第一步”。对项目资助期满后综合绩效评价“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纳入“白名单”接续培养。同时,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攀高峰、敢蹚无人区,我们还明确,如果因研究任务的方向不可行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未实现预期成效或研究任务以失败告终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尽职免责。
第二,担纲有机会。我们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担纲领衔机会。一是基础研究上,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由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新设)、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新设)及面上、重点、联合基金项目等组成的全链条青年科技人才资助体系。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负责的比例,从2020年的52%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9%。二是应用研究上,启动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去年起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单设青年科学家项目,近两年青年科学家项目占比21.55%;青年科技人才牵头负责的重点研发计划比例达45.78%。三是服务发展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向基层一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今年,我们会同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国资委,启动实施“科技副总”专项计划,首批认定的181名“科技副总”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71人,占比39.22%;选派608名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人数同比增长8%,占比继续保持在40%以上。此外,为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今年在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增设青年奖,目前正在提名阶段,期待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被提名。
第三,成长有通道。我们对标“赣鄱英才计划”,着力建立健全“青年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梯次引育体系。一是优化实施“赣鄱俊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类项目,覆盖学术类、技术类、产学研类不同类型。近年来立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比例稳定在60%以上。明年起在做实做优培养类项目基础上,计划新增引进类项目,并全部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加大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助力3人当选院士,2人获“国家卓越工程师”表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大创新前景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涵养培养。三是稳步扩大海外人才遴选支持规模,今年支持用人单位面向海外引进青年科技人才48人来赣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占比继续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人才评价上,我们坚持“破四唯”,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侧重评价人才拟开展研究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及预期成效,引导人才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通过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的引育,已有5人成长为院士,36人成长为国家级人才。
第四,发展有平台。我们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一是引导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在全国率先开展省重点实验室积分制绩效评价改革,把青年科技人才结构比例纳入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条件要求以及绩效评价指标。要求省级以上实验室自主部署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自主部署项目,择优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重组后的172家省重点实验室中,青年科技人才占比53.65%,最年轻的主任年龄34岁。二是构建完善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先后举办4期“庐山对线期“海外人才江西行”、14期“海智惠赣鄱”活动,积极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接轨国际、接轨科技前沿的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他们的科研活跃度和影响力。近两年立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领衔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7项,占比54.8%。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也先后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为青年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合作机会。
青年是科技事业的未来。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学习贯彻习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推进我省青年科技人才九条举措的落实落地,不断夯实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基础。
谢谢陈副厅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南昌大学作为我省高校的排头兵,在推动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育汇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吴校长,学校近两年在针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整体情况如何?出台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吸引和服务这些人才呢?
去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紧接着我省也推出了“青九条”等相关政策举措。南昌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里号召,仔细研读并用好国家及省里的青年科技人才引育政策,按照“青九条”的要求,秉持“聚焦一流标准,持续引进一流人才”理念,多管齐下提升引才效能。
第一,凝聚人才发展共识,常态化组织人才引育调度会,创新实施“双聘”制引才模式,逐步建立分级分类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坚持全球视野,做实海外专场招聘和青年学者论坛等引才活动,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设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引才网络。围绕江西省“人才强省战略”出台《南昌大学“284”人才引育工程实施方案》,优化“学科—团队—人才”结构,逐步建立分级分类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明确青年人才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创新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模式与机制,引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保障机制,助力江西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人才创新中心。
第二,实施青年人才培育及学科交叉资助计划。自主设立了“南昌大学青年人才培育项目”、“一流学科交叉创新基金”等项目,帮助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完善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指导体系,积极推动国家及省里的各类人才项目申报落地实施,构建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实施博士后招收倍增计划,壮大学校青年科研力量,拓宽专职研究人员成长通道,提升各类人才发展活力。建立“成效+特色”为核心的选拔及考核机制,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组织地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协同攻坚,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系统支撑。
第三,全面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教师之家,打造“线上一键审核,线下一站办理”的人才服务模式。健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跟踪反馈机制,增强职业幸福感。召开人才服务调度会,加快推进人才过渡房配套设施的优化改造,全力满足人才住房需求;开发并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小程序,让信息流通更便捷,减少人才办事流程。加强对青年教职工的关心关爱,建强附属幼儿园、附属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后勤服务和家属区管理水平。用心做好人才在省级认定、医疗保障、住房安排、配偶工作安置以及子女入学等关键事务,切实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来看,成效颇为显著。截至目前,学校已汇聚院士、国家级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97人。这197名高层次人才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高达75.1%,且其专业领域与我省“1269”产业紧密契合,集中分布于电子信息、金属材料、食品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石化化工等关键领域,为学校服务江西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同时,我们自2024年5月省高层次人才认定系统开放以来,学校累计有1015人次申报省级人才认定,513人次成功通过认定;协调上级部门妥善解决了61名D类以上人才子女2024年秋季入学问题,其中21名C类以上人才还享受到在全省范围内自主选择高中及以下层级学校的优惠政策。
展望未来,我校将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青年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进程,着力于进一步雕琢并优化青年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精心营造一个能让每位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处处洋溢着蓬勃活力的用人生态环境。另外,我们还将精心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平台与优厚的人才待遇保障体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八方青年才俊,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倾心于我校的发展愿景,主动汇聚到学校的创新发展事业中来,从而实现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与优化升级,真正达成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繁荣景象,让青年人才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迈向卓越的核心动力引擎,确保他们引得来、育得好、留得住、用得活,为学校及江西省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人才基石。
江西省科学院是我省青年人才聚集地之一。请问刘院长,江西省科学院在贯彻落实“青九条”,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新举措?
为贯彻落实“青九条”相关政策,我院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围绕青年人才管理、引进、培养、激励、评价等方面,推出了一揽子配套举措,着力为青年人才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
第一,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青年人才集聚的创新高地。把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对青年人才靶向施策、精准引育,极大提升了人才引育效能。一是多措并举精准引才,持续壮大青年人才体量。出台更加开放高效的引才政策,结合学科布局和长远规划,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引进了一大批优秀博士来我院创新创业。落实特聘岗位引才机制,面向国内外定点高校引进引培生。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引进。目前,青年科技人才已占全院科研人员的70%,在重大科技攻坚中,骨干成员80%都是3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二是分层培养稳定支持,不断提升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按照“国家级人才突破”“省级人才倍增”“青年拔尖人才培育”三层级培养模式,精准滴灌,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在“青九条”政策支持下,2024年我院获批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探索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考核机制。一是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作为我省两个“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示范”单位之一,在基于信任的前提下,对青年人才“能放则放、应减尽减”,为青年人才减负松绑、激励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二是优化分类分层评价体系,区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对人才进行分类考核评价,给予各类人员不同的赛道。在职称评聘中坚决破“四唯”,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突出代表作和实际贡献,实施多元化科学评价。近三年来高级职称晋升人员中90%以上都是一线青年科技人才。三是改革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全省科研院所中率先实行岗位动态管理,打破岗位聘任“终身制”,实现“能上能下”。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60%的科研人员增发奖励性绩效,让有实际贡献的青年人员充分享受改革实惠,真正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
第三,强化产业导向,促进青年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产业特派团”“科技副总”行动,为青年人才成果转化提供舞台,引导他们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主战场中不断成长。一是鼓励青年人才深入企业一线名博士在企业兼职科技副总,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组建了16个产业特派团,派出237名青年人才,服务全省89个工业园区、571家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8个、具体技术问题2072个。二是组织青年人才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枢纽作用,充分挖掘企业端技术需求,帮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成果转化沟通桥梁,有效推动青年人才科研成果从“写在纸上”变为“落到地上”。
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拓宽青年人才的上升通道,提升青年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持续把优秀的青年人才集聚到我院创新发展的事业中来,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我们了解到,在省自然科学基金中有多样资助模式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能否请彭新平处长介绍一下相关工作举措?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自然科学基金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摇篮”。省科技厅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针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研究需求的青年人才,探索实行“直接支持”与“滚动支持”的双轮驱动资助模式,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
在直接支持方面,开辟了两个渠道。一是针对青年博士毕业生较难申请科研项目的问题,对来赣工作的全球TOP200高校(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青年博士毕业生,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时,符合条件的经评估直接给予支持,2024年直接支持青年博士45名;二是针对有潜力冲击国家级项目的青年人才,在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未获立项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负责人,在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时直接给予支持。
在滚动支持方面,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在上年度青年基金项目验收通过且完成质量较高的项目负责人中,优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青年人才,给予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滚动支持,促使青年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接续研究,2024年资助优青项目15项。同时在前沿技术项目中也探索实行滚动支持。
此外,我省积极拓展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朋友圈”。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昌市、赣州市共设立3支联合基金。2024年,我省团队牵头获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11项,其中项目负责人中有三位“80”后,一位“90”后,占比为36%;省市联合基金立项的63个项目中,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占比达46%。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全省基础研究队伍的主力军。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持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服务力度,为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青年力量。
杨慧老师,您从求学到成为青年科研骨干,江西见证了您的成长,您也为江西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种业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名扎根赣鄱大地的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这一路走来,您对在赣开展科技创新主要收获和体会有哪些?
感谢您的关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赣鄱大地见证了我的出生、求学和成长。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从求学至今,江西不仅为我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也见证了我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每一次进步。这里,我想分享几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我所学习、工作的江西农业大学有着良好的学术生态。学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开放的学术环境、一流的师资力量、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读研期间,我所在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及种质资源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我们做讲座,深度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使我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国际坐标系中去对标、立足,极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瞄准科技前沿开展工作。
第二,科技创新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且多维度的任务,它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智慧和努力,更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在一个积极互动和支持性的团队环境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激发彼此的灵感,产生更多新颖的想法。另外我也非常幸运,在我读书成长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恩师们的教诲与关怀。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科研项目遇到困难与瓶颈时,导师们会倾听我的困扰,帮助我明确问题,分解问题,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文献查阅和更深层次的思考,鼓励我去挑战未知领域。导师们的言行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我扎根赣鄱大地开展科研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政策引领,科技创新飞速发展。江西历史上人杰地灵,当下更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为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加油、减负。例如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提高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杰青立项率,出台了“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等措施,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此外,为鼓励和支持女性在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中更好发挥作用,营造女性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良好环境,江西省科技厅会同省妇联提出若干具体举措,如适当放宽女性科技人才申报项目年龄,支持更多女性科技人才牵头承担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大女性科技人才在我省出国(境)培训计划项目中的选派数量等。为进一步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江西省还修改了《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了省科学技术青年奖。正是有了这些政策,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难度大、起步成长通道窄等问题,也较好缓解了青年科技人才起步阶段经费获取途径少的困境,增加了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奋斗的使命感和获得感。让我们在最具有创造活力的黄金事业期,可以真正沉下心做一些独辟蹊径的研究甚至是冷门的研究,坐得住冷板凳,盯住一个方向,发力突破。
总而言之,我非常感谢江西这片热土给予的一切支持和机遇。在导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有幸发表了江西历史上第一篇,也是中国畜牧学领域首篇Nature研究长文。此项工作首次在国际上整个农业动物领域鉴别到宿主基因组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系统阐明了其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出发培育节粮型和快长型生猪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也非常荣幸入选了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我的青年同事们也先后获得了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但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过往荣誉应该在今后工作,尤其是科技创新中清零。作为青年一代,我将保持初心,持续奋斗,为实现我们江西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再次感谢大家。
现场答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