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玖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星空体app首页向宇宙打招呼真的很酷 哈工大(深圳)教授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2024-04-27 04:10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在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主人公意外掌握了一种特殊的电磁信号传输方法,于是她用太阳作为信号放大器,以“恒星级”的传输功率向宇宙打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招呼”。

  这种操作是否真的存在可行性?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的合作成果给出了初步的答案。

  4月25日,袁丁在接受深晚记者专访时为天文爱好者及市民读者带来了更为详细的解读。

  日前,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利用全球先进空间太阳望远镜——太阳动力学天文台,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的动态传播,相关成果以《具备时间分辨率的太阳日冕中磁流体动力学波棱镜效应》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上。该成果第一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博士周新平,通讯作者为袁丁和云南天文台研究员申远灯。他们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可作为电磁信号的放大器,太阳、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的放大器,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

  星空体app首页

  记者获悉,袁丁团队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太阳耀斑爆发触发了大尺度的磁流体动力学波,波前以太阳耀斑为中心往四周扩散传播,磁流体动力学波经过了一个巨大的冕洞——日冕中温度低、等离子体密度低、磁场强度低的区域,在空间太阳望远镜的极紫外波段辐射弱,所以称为冕洞。而冕洞则充当了“凸透镜”的角色,磁流体动力学波从由四周扩散变为向焦点逐渐聚焦。据测量,该磁流体动力学波经过聚焦后,波动的振幅增加了3倍,所携带的能量流提升了7倍,这表明这种现象具备能量聚焦的效应。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观测的耀斑爆发(波源)、冕洞(棱镜)和磁流体力学波的波前的扩散和聚焦过程。 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在这项成果中,先进的研究手段其实是最强“助攻”。课题研究采用了美国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望远镜提供的大气成像阵列的高清观测资料,该望远镜是世界上目前正在运营的最大的天基太阳望远镜之一。此外,课题研究还采用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程序,完整再现了磁流体力学波的透镜效应的传播过程。

  袁丁学术生涯的起点,源于其在哈工大攻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这一阶段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与科研素养。随后,他在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取得核能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在英国华威大学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决定回国投身科研之际,袁丁在众多选项中审慎抉择,最终情定深圳。他坦言道:“身为江西人,深圳的地理临近性无疑是一大吸引力;这里有我许多亲朋好友,最重要的是,我是哈工大的校友,这让我对深圳校区倍感亲切。”采访中,袁丁流露出对哈工大满满的热忱。袁丁表示,哈工大积淀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科研经验,而深圳作为一座迅速崛起且高度重视科研文化构建的年轻都市,为哈工大的深厚积淀提供了理想的绽放舞台,使其焕发出更多元、更璀璨的科研活力。

  “我们的研究只是理论基础,其实际应用的愿景并非短期可及,或许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但相信逐渐积累会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一天。”近年来,袁丁的科研成果频频成为空间物理领域的“热搜”,诸如“人造太阳”“《三体》科幻变为现实”等热点话题,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尽管在网络讨论中存在一些误读现象,袁丁仍对公众的高度关注表示由衷感激,并期望借此引导更多人关注并深入了解空间物理领域,从而加大对航空航天技术、空间天气研究、太阳物理学及空间物理学的支持力度。袁丁强调,除了学术界的认可,公众的接纳也非常重要。“如果能引发年青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和探寻,投身于科学贡献中,那也是非常宝贵的。”

  袁丁表示,在科研之外,他也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将高深的科学原理和天文知识生活化、通俗化,甚至与科幻元素相结合星空体app首页,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兴趣。“希望下一代人能够在我们的基础之上,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与科研情怀,为了自己的梦想活下去。”

  这位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学家向深晚记者透露了其即将聚焦的新研究领域——“空间天气灾害”。“人类历史上就一直关注着极光事件,有着持续的记录。试想一下,倘若在湖南这样非典型极光出现区域也能观测到这一自然奇观,这是一个多么神奇有趣且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

  星空体app首页

  星空体app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