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玖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荣誉资质

星空体app首页博世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6 03:18

  “十四五”期间,我国以“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为基本思路,强调要在工业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治理、高端装备和碳中和等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开展各类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水、土、固、废气将延续严监管态势。伴随监管手段和机制的创新,一方面,“双碳战略”提出后,传统环保向绿色环保发展,与双碳密切相关的清洁能源、节能低碳、绿色循环等新兴领域被纳入绿色环保范畴,刺激绿色环保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大量国资、央企通过组建环保公司或参与民营环保企业混改等方式进军生态环境领域,环保行业已经进入产业集团化形态,向全国化、全产业链化的综合服务集团发展,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加剧。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碧水保卫战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赢得“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重点规划的任务,被提升至历史性的战略高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等多项污水处理相关政策,涉及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推动我国污水处理市场不断规范化发展和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十四五”期间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城市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为主要增量空间,设施建设聚焦管网、处理设施、再生利用设施、污泥处置四大方向。2023年3月,财政部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报告》指出,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2023年3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纳入生态环境部农村黑臭水体国家清单名录且农村黑臭水体面积达一定规模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可申请纳入支持范围。本通知的发布有助于推动污水治理进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 10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将废水零排放作为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路径再次被重点提及,并明确指出“实施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并在长三角地区遴选电子信息、纺织印染、化工材料等国家高新区率先示范,到 2025 年建成若干国家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我国废水零排放政策首先推广于现代煤化工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造纸等行业,正在引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升,工业废水零排放政策的持续落地收紧,预计零排放项目将会持续增多,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近年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相继颁布了土壤修复行业一系列管理政策和技术指导文件,主要涉及行业规范管理、资金支持和技术提升等几方面。《“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统筹谋划。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尤其聚焦于农用地土壤勘察,叠加《“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亦要求开展农业土壤污染调查及治理,预计土壤修复行业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2023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环境基准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方案》提出主要目标为夯实环境基准工作基础,有序推进地表水、海洋、大气、土壤等领域的基准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形成一批技术指南、基准文件和模型计算软件等成果,初步建立国家环境基准数据库。培养若干专业科研团队,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环境基准工作的良好氛围。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精准治污、XK体育官方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鼓励先行先试,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修复典型经验和案例。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与城乡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流程有机整合,加强绿色低碳修复实践应用,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锂电池行业也在积极扩产、快速扩张,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与创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产业政策为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2年后至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生态环境部加强对废弃动力电池回收方向的重视,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包括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金属污染防控以及危废环境管理等,深入聚焦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工作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减轻环境污染的良性促进作用。

  “十四五”时期,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为指导和推动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在具体的目标上,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左右,分类收运能力也要达到70万吨/日左右。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法规,并制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了本行业的规范和快速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对外公布,表明了我国固体废物行业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治理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强。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印发《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通过国家技术中心、6个区域技术中心和20个区域处置中心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利用处置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管理决策技术支撑能力,为全国危险废物特别是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提供托底保障与引领示范。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固废产业链各领域市场空间的加速释放。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环保行业整体需求快速增长,环保装备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中小企业向产品专一化、研发精深化、服务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聚集区。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2023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征集2023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通知》,旨在加快先进环保装备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供给质量。

  经过多年跨越式的发展,公司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国内领头、国际领先的行业地位,多项核心技术荣获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多项核心装备列入国家鼓励发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重点新产品、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广西名牌产品等,形成“立足国内、面向东盟、对接全球”的产品推广布局,技术与产品远销东盟、东欧、西非、南美等海外市场,成为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环保品牌,逐步从传统的水污染治理向环境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渗透,从国内单一市场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从单个污染源治理指标向整个环境治理体系效果转变,由最初的“设备+工程”的商业模式向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转型,经营业绩和产业规模得以快速提升。公司以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为根本,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构建从技术成果、产品到产业化应用的良性运行机制,目前已形成环保基础理论研究、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以及产教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成为国内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进一步巩固“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定位。

  公司以提升环境绩效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领域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治理整体解决方案,从事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以工业环境治理及清洁化生产、市政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土壤修复、固(危)废处置、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智慧环卫等为主的环境综合治理业务;以多领域环保装备研发、制造、销售为主的设备制造、销售业务;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环卫一体化、油泥及污染土壤处置终端运营等为主的运营业务;以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咨询、检验检测、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为主的环境综合咨询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咨询、设计、环评、检测、研究开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投资运营等环保全产业链。

  在工业治污领域,响应国家“碳中和、碳减排”政策战略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规划,在制浆造纸、垃圾渗滤液、尾水治理等领域,整合公司核心UMAR/UCAR厌氧、UBEF滤池、UHOFe芬顿、E-MOC电催化氧化、组合过滤等技术,提供满足双碳控制需求的节水减排技术。在造纸、化工制药、石油化工领域,正在加紧研发基于电催化、电芬顿原理的难降解高浓有机废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面对循环水使用过程中,水硬度指标累积问题,基于解决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成果,开发高效除硬脱钙技术。其中相关电催化技术已经完成中试,进入项目推广阶段;电芬顿技术和循环水高效化学流化床除硬技术,目前正在开展相关技术应用中试。

  (2)清洁化纸浆漂白关键设备与技术——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相关化工技术

  公司经过十余年技术积累,自主研发的“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大幅降低投资成本,实现我国该类产品海外输出零突破,有效降低了纸浆漂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了造纸行业的清洁生产;公司还配套开发了双电解法二氧化氯制备技术,以及清洁高效的氯酸钠、烧碱、双氧水、氯酸钾、高氯酸钾、耗氯产品(三氯异氰尿酸、聚合氯化铝、漂粉精、ADC发泡剂等)等化学品生产技术,为造纸及相关化工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围绕含油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目标,解决现有热解装备热效率低、处理量小、回收油重质化高、产气率低的技术瓶颈,探索“碳减量、碳减排、碳回收”技术路线,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首套4万吨/年间接回转窑热脱附系统设备开发,完成设备安装,单机调试、联动调试和72h生产试运行,结合热解气冷凝净化回收油/气工艺,充分优化设备热效率及油泥处理量。目前该设备已正式投入运行,处理后固体含油率≤1%。

  针对化工、矿山采选冶等场地污染土壤,公司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锑矿区锑砷污染源阻断及生态治理技术”,持续开展土壤增效生物淋洗、淋洗剂回收、废液净化等技术、装备工艺研究。开发的绿色高效生物淋洗剂,重金属污染土壤一级淋洗效率可达90%以上;通过研发的固-液-固转化工艺,可从淋洗废液中回收50%以上生物淋洗剂,在保障淋洗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药剂用量及技术成本,最大程度维持土壤微生物代谢及有机、无机碳库,保障土壤碳汇能力;废液净化后满足城镇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最终实现污染土方量、污染物及污染排放的减量化。

  公司在矿山、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南典型有色金属选冶渣场影响区污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开发了重金属污染原位阻断+原位净化技术、多层覆盖强还原微生物矿化技术并开展产业化应用示范。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于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生物经济发展等国家需求,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阳离子态重金属活性钝化新型功能材料”,利用农业固废完成开发微生物土壤增质提效材料,满足《复合微生物肥料标准》(NY/T798-2015)技术指标,同步改良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补充土壤营养,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促进水稻、蔬菜、果树等高产优质,目前在广西南宁、崇左、百色、贵港等地完成示范推广应用。

  报告期内,针对铝电解大修渣综合利用方面,通过开展铝电解大修渣处理主要元素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复杂氰化物的破氰技术、复杂氟化物的脱除与氟资源回收技术、高盐废水蒸发结晶及资源化处理利用技术、铝电解大修渣废阴极炭块湿法无害化与资源化技术等研究,解决铝电解大修渣在高盐高碱条件下复杂氰化物的无氯低盐高效去除解毒、复杂氟化物转化、脱除和回收等技术难题,实现铝电解大修渣的高效连续逆流浸取、毒性解除与无害化渣的长效稳定化。目前已完成大修渣的资源化利用小试、中试实验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成功开发出大修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套技术。同时,公司也在铝电解产业的炭渣、炭泥、含氟废水处理等领域开展技术优化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推广工作。

  为促进新能源材料、汽车工业绿色闭环发展,探索废旧锂电池的全量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新路线,针对废旧锂电池及电池厂废料提取镍钴锰锂有价元素回收率低、镍钴锰锂复杂溶液体系的除杂净化不彻底、沉锂回收率低以及三废全量化资源化路径不畅等技术难题,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发挥在工业废水和固危废治理技术及装备研发的领先优势,开发了“低温还原-梯度酸浸两步法资源化回收技术”体系,历经小试、中试试验验证,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旧锂电池湿法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体系。该核心技术体系和装备已打通“废电池回收-锂及其他高价金属再生-产品作为电池原料制造”高价金属产业链循环闭环,可实现对废旧三元锂电池的镍、钴、锰、锂绿色高效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深度提锂回收,既能大幅度提升废旧锂电池有价金属的回收率和产品纯度,也能实现废水深度处理近零排放,对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清洁生产、自动化控制、废水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完成小试、高价金属回收提纯的中试试验研究,废渣资源化正在进行试验研究,回收利用技术正在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在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二氧化氯消毒、空气净化、果蔬保鲜领域的产品、设备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在消毒领域,成功研发复合季铵盐消毒剂系列产品与低温消毒剂系列产品,并已完成备案测试,具备上市销售资格,丰富了公司的消毒产线。在空气净化领域,成功研发了5款适用于多种场景的二氧化氯缓释产品,包括除醛宝凝胶、除味宝-冰箱伴侣、极速除醛魔盒、极速除醛小包及空气净化魔珠,有效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室内除醛、冰箱除菌消毒等领域。在果蔬保鲜领域,公司针对热带/亚热带特色果蔬保鲜需求,成功开发2-3款缓释型二氧化氯保鲜卡,可使高价值水果如蓝莓的货架期延长30-50%。在消毒设备方面,完成了500-1,000g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升级改造;自主成功研发了500g、5kg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解槽及智能投加装置;完成3×10kg大型次氯酸钠发生器系统设计且具备实施条件,成功应用于大型供水消毒项目。截至目前,相关核心新技术产品已在水体消毒、空气净化、果蔬保鲜等领域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报告期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网站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9号)》,公司获得了专用车生产资质。本次获准专用车生产资质,标志着公司已具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专项作业车辆的能力和资格,有利于推动环保装备研发成果转化及智慧环卫领域业务市场的开拓。公司围绕环卫装备新能源化、智能化和小型化的发展方向,在新开发的产品上逐步应用新能源车辆的三电系统匹配、能量管理与协同控制技术、专用装置的设计仿真分析等核心技术。在环卫装备智能化应用方面,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小型环卫装备为基础,进行底盘的线控化设计和远程控制策略的研究,为封闭场景下的5G远程驾驶清扫保洁示范运营打好基础。本报告期内,公司已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产品系列,涵盖清扫、清洗、垃圾收转运和小型智能化产品共四大系列,约20种型号,可基本满足城乡环卫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转运等环卫作业需求。

  公司咨询服务业务涵盖面较广,极力打造“全过程一站式咨询服务”,业务范围覆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工程咨询、水务咨询、环保咨询、环保管家、绿色低碳、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农用地安全利用、效果评估及环境监理、科研与政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等领域。

  目前,公司累积提供服务达 6,000多项,涉及新能源、纸浆造纸、金属冶炼、化工石化医药、危险废物利用及处置、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火力发电等100多个行业,已为中国铝业(601600)、中国石化、玖龙纸业、理文纸业、太阳纸业(002078)、比亚迪(002594)、华友锂电等多家大中型企业提供了相应的咨询服务,并为地方政府及工业园区提供整体环境咨询服务。公司以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促进项目落地;以污染防治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统筹解决环境问题,助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以全面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碳足迹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预测分析服务,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支持。同时,积极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实施方案等项目,为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贡献力量。

  公司以生态文明理念解决环保前端难题,提供科学、有效、专业的环境综合咨询服务,拥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数千例成功案例,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现已成为国内环保领域资质最齐全、综合咨询服务能力最强的行业企业之一。

  公司设有第三方检测平台公司,拥有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服务能力CATL等多重资质,获认定为耕地质量标准化实验室,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制样和检测双实验室。可为社会各界提供环境监测、食品农产品检测、环保产品在线监测运维服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各类综合技术服务。

  EP是Engineering Procuremen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意即“设计-采购”,该模式的核心是系统设计和设备集成。在该种经营模式下,公司作为提供商首先进行方案拟订、系统设计、设备设计和选型,然后采购通用设备和材料,生产或定制核心设备和关键构件,外购专用硬件设备等,最后通过系统组装集成的方式组成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并将整套集成设备作为一个整体出售给客户方。

  EPC是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英文首写字母缩写,意即“设计-采购-施工”,是指公司受客户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项目的咨询、设计、采购、施工、安装、验收、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并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同时可依法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

  EPC模式是工程设计业务及设备系统集成模式的延伸,其服务范围涵盖了项目建设全过程,即从项目投资前期工作开始直至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为止,也就是所谓的“交钥匙”方式的工程总承包。

  PPP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首写字母缩写,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BOT是Build Operation Transfer的英文首写字母缩写,意即“建设-运营-移交”,是指客户与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承担项目的筹资、建设、运营与维护等。公司在合同期内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合同期满后,项目资产及相关权利移交给客户。

  在上述经营模式中,EPC模式是EP模式的延伸,在后者的基础上增加土建安装过程,而BOT模式则在EPC模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对项目的投资及项目运营期的运营管理过程。

  O&M是Operation &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写字母缩写,是指拥有水务设施所有权的政府部门通过签定委托运营合同,将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工作交给公司完成;公司对设施的日常运营负责,但不承担资本性投资和风险,政府部门向公司支付服务成本和委托管理报酬。

  此外,公司还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客户需求,采用TOT(移交-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等模式承接业务。

  公司本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200,338.3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环境综合治理、专业技术服务及运营服务等业务。

  环境综合治理业务中,水处理业务实现收入93,235.69万元,主要系印度尼西亚25,000方/天污水处理设备和污泥脱水项目、龙州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EPC总承包项目、崇左市裕境环保水务有限公司25,000m3/d污水处理厂工程、玖龙纸业(北海)有限公司纸浆基地(一期二阶段)污水处理项目采购等项目确认收入影响所致;土壤修复业务实现收入12,523.20万元,主要系裕华聚酯改造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土方开挖工程及环境修复工程、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项目(兴宁部分)施工等项目确认收入影响所致。

  专业技术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环保方案设计、咨询、环评、检测、环保管家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专业技术服务实现收入16,823.68万元,主要来源于控股子公司博环环境的环评咨询、全资孙公司博测检测的环境检测及全资子公司湖南博世科的环保方案设计等业务收入。

  公司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水体修复、环卫一体化等业务。2023年,公司实现运营收入69,619.50万元,同比增长3.46%,主要系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PPP项目、泗洪县东南片区域供水工程PPP项目、贺州市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服务项目、阜阳市颍上县循环经济园污水处理厂PPP项目、西乌珠穆沁旗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运营特许经营项目等确认运营收入影响所致。随着公司承接的环卫、在手PPP项目逐步进入运营阶段,公司运营资产规模将不断扩大,运营收入将逐年增加。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公司在“强竞争、严监管”的环保行业竞争新格局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公司技术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公司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持续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481项,XK体育官方其中发明专利76项,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47项;公司及子公司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自主研发的 “铝电解大修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难降解工业废水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技术”列入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列入科技部发布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上流式多相氧化塔”列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保部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 年版)》,“优倍福(UBEF)生物滤池”列入广西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与产品指导目录(第七批),“上流式多相循环抗钙型厌氧反应器”列入第二届广西企业创新创业奖“广西优秀新产品奖”,“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装置”列入第二届广西企业创新创业奖“广西工业设计奖”。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专用车生产资质,标志着公司已具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专项作业车辆的能力,目前公司已形成清洗系列、清扫系列、垃圾收运系列、小型环保装备系列、新能源环卫车系列产品,公司负责的“新能源环卫专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南宁邕江计划项目立项;公司牵头的“核壳式复合型高分子多孔滤球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示范”“典型岩溶地区锰渣污染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铝电解大修渣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等项目获得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公司参与的“北部湾海水养殖尾水高效治理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获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立项资助;公司获认定的“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运行获广西科技厅立项资助;公司建设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创新平台”获南宁市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立项;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名博士后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报告期内,公司获认定为2023年广西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公司及子公司博环环境入选广西工业节能降碳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推荐目录;公司矿区/流域重金属污染原址阻控-植被重固生态修复技术、农林及禽畜废弃物全混厌氧消化技术、上流式多级厌氧反应器(UMAR)、优倍浮(UBEF)生物滤池等技术入选广西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产品)推荐目录。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环保设备及相关核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清洁化生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农田修复及油泥治理、垃圾处理、消毒消杀等多个领域,以技术稳固市场,项目遍布华北、华中、华南、西北等地,部分设备出口海外;公司对承建的每个工程项目都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安全先行,着力创建精品工程,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口碑,确保在手项目顺利实施并实现业绩转化;公司拥有各项齐全的业务资质,构建了环评、检测、咨询设计、研究开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投资运营等覆盖环保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通过充分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拉动和促进作用,形成了相关业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1、公司打破加拿大Erco、Chemetics和瑞典Eka等国外企业技术垄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法和组合还原剂法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工程化技术,形成系列化产品,解决纸浆清洁漂白中“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难题,一举使我国由纸浆漂白二氧化氯技术进口国变为技术出口国,实现了我国二氧化氯制备及纸浆漂白技术产品出口零突破,成为国际上主要的大型二氧化氯制备装备与技术供应商之一。相关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及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

  2、公司构建了上流式多级厌氧-好氧-异相催化氧化的废水处理技术路线,解决了制浆造纸与发酵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难题,彻底打破了海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成功实现废水的达标排放,避免了被关停危险,适应于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近零排放需求。并且该技术还应用于食品、酿造、化工、制药等行业,保证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技术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形成了包括UMAR/UCAR厌氧反应器、UHOFe芬顿IOP-类芬顿、E-MOC电催化氧化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装备。

  3、公司围绕城乡环境治理开发了系列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技术。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开发了低浓度脱氮高效反硝化轻质滤料滤池(UBEF),解决了传统深床反硝化滤池易板结、生物负载量小、去除率低、运行费用高等技术难题;针对陆续颁布实施的农村污水处理标准开发MCO、MCI反应器系列产品,解决直排口污水、村镇生活污水普遍存在的水质波动大、有机物浓度低,碳氮比不协调的处理难题;开发的高效磁分离系统、一体化SBR反应器等应用于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逐渐推向市场应用;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内湖、近岸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上述系列环保装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环保建设项目,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公司开发直热式链板型热脱附系统,攻克了油泥热处置效率低和达标率低的双重难题。设备的核心工艺为“多点热源直热+链板静态传输”的分段式热解吸技术,具有高产能、低残油、广适用、不结焦、高热效、少烟尘等优势特点。该技术装备完成国产化自主制造,并获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认证,同时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构建与技术示范验证”通过验收,2019年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5、为促进新能源材料、汽车工业绿色闭环发展,探索废旧锂电池的全量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新路线,针对废旧锂电池及电池厂废料提取镍钴锰锂有价元素回收率低、镍钴锰锂复杂溶液体系的除杂净化不彻底、沉锂回收率低以及三废全量化资源化路径不畅等技术难题,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发挥在工业废水和固危废治理技术及装备研发的领先优势,开发了“低温还原-梯度酸浸两步法资源化回收技术”体系,历经小试、中试试验验证,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旧锂电池湿法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相关授权专利17项。该核心技术体系和装备已打通“废电池回收-锂及其他高价金属再生-产品作为电池原料制造”高价金属产业链循环闭环,可实现对废旧三元锂电池的镍、钴、锰、锂绿色高效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深度提锂回收,既能大幅度提升废旧锂电池有价金属的回收率和产品纯度,也能实现废水深度处理近零排放,对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清洁生产,自动化控制、废水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回收利用技术进入产业化推广应用阶段。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获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自然资源部“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等多个科研平台认定。全资子公司湖南博世科获批“湖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难降解工业废水强化氧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认定。报告期内,“广西工业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转建为“广西工业水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公司牵头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公司已建成7,000多平方米国家CNAS、CMA双重资质研发及分析检测实验室,拥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300多台套精密仪器装备;建成 3,000多平方米环保中试平台,搭建高浓有机废水处理试验、土壤及地下水工程试验、清洁生产及化学品制备试验、固危废处理处置、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试验等9个中试试验平台,可对水、气、固等污染物进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全流程模拟,实现研发—设计—制造—工程—运营的全过程对接,进一步加快环保科技成果产出率及转化率。

  公司构建了“科技创新—集成示范—转化推广—创新孵化—产业带动”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已孵化或培育环评咨询、分析检测、研发创投、工业污染治理、消毒产品、智能环卫一体化、环保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制造、环保设施运营、危废处置等环保产业及各领域业务板块的子公司。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8家子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家子公司获得广西瞪羚企业认定。

  公司构建了以王双飞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核心技术团队,建设围绕环保产业发展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人才队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 1,093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为26.21%。公司在职员工中,高级职称104人,中级职称347人,博士31人,硕士13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1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高层次人才2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74人等人才队伍。报告期内,由公司总工程师陆立海带领创立的“陆立海创新工作室”获得南宁市级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荣誉称号,创新工作室自2022年成立至今,已完成专利84项,包含国内外发明专利16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公司的核心生产力,确保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的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已取得授权专利481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385项、外观设计专利20项。

  2019年,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布2018年(第25批)新认定及全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的通知》(发改高技〔2019〕36号),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公司技术研发、技术发展战略、成果产业化及知识产权管理的整体把握及实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将促进公司吸引行业高端技术人才,搭建高端科研平台、获取相应的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1〕573号),公布了首批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博世科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广西唯一一家入选的企业。此次获认定,公司将持续强化产教融合型企业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聚焦环保产业技术攻关共建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强化科研投入共建科技成果转移平台等,以创新引领推进企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2022年新一批及通过复核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名单,公司获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博世科获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此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认定,标志着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是对公司持续贯彻落实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工作的高度认可。公司将继续增强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推动和引领作用,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300152),依托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企业品牌。

  公司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西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联合体”等科研平台。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博世科获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湖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湖南省难降解工业废水强化氧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全资子公司广西环保产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海岸污染治理及修复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广西工业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转建为“广西工业水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2023年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上述省级科研平台的认定将促进公司集聚环境保护及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双创要素,打造创新、技术、人才、金融等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率高、市场竞争能力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双创生态系统,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博世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公司孙公司博测检测持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其实验室设有环境监测区、食品检测区、大型仪器区及微生物实验室等区域。截至目前,博测检测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获批检测能力达3,100多项,其中环境监测能力达1,600多项,环境监测领域资质齐全;食品检测能力达1,500多项,覆盖食品理化、食品重金属、食品农残药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产品、食品微生物、食品维生素和31类食品产品等。

  公司检测中心于2018年12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注册号:CNAS L6627)。公司检测中心符合ISO/IEC 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具备水和废水的检测能力二十多项。证书有效期至2024年12月26日。

  公司孙公司博测检测于2019年5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注册号:CNAS L12306),其符合CNAS 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A002:20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的要求,具备环境和食品的检测能力125项。证书有效期至2025年5月29日。

  2023年,公司经审计营业收入200,338.3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589.11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亏23,161.17 万元,实现运营收入69,619.50万元,同比增长3.46%,经营性现金流51,691.60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6.88%,公司经营基本面较去年同期相比整体向好发展。

  报告期内,受市场预期减弱、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对工程项目提高遴选标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工程板块业务体量减少,综合导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有所下降,但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转好,主要得益于:(1)公司坚持优化业务结构,严选严控市政工程类业务,大力发展工业板块业务,不断提升设备销售收入占比,推动已完工工程项目审计结算工作;(2)公司工业类订单获取量保持稳定增长,体量和质量显著提升;(3)公司进一步推动降本增效工作,加强预算管理,报告期内的期间费用得到有效管控,确保现金流保持稳健状态;(4)公司对部分效益不及预期的项目通过转让项目公司股权、出售项目资产、与政府协商回购等方式进行处置或退出,进一步优化公司资产结构。

  2023年5月,公司完成了控制权变更,宁国国控成为公司的新任控股股东,宁国市国资委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基于对公司价值的认同及发展前景的看好,各方以上市公司为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国资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在技术、业务、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强强联合。2023年11月,公司将注册地迁至安徽宁国,公司将充分抓住此次机遇,凭借国资股东资源优势及资金优势,进一步推动业务转型和产业优化,重点聚焦工业领域高质量订单,在巩固传统领域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动力电池回收、新能源环卫车辆等业务细分领域,重点布局长三角区域市场,构建低碳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环保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链建设,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公司将进一步推进降本增效和深化改革,加强资产盘活力度,推动老旧项目结算及回款工作,加强风险与成本管控,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助力公司稳健发展。

  2023年,公司为优化主营业务结构,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进一步缩减,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工业板块业务,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工业板块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主营业务,以销售设备、提供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服务领域覆盖造纸、食品、制药、半导体、化工、纺织等行业。报告期内,公司依托自身在废水资源化利用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二氧化氯制备体系核心技术等工业治污领域领先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加大工业环境治理及纸浆清洁漂白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相继签订“二氧化氯装备供货及配套技术服务项目”“烧碱装备供货及配套技术服务合同”“废水处理装备供货及配套技术服务合同”等多个亿元以上单体订单、数十个超三千万元的单体订单,全年取得工业类设备供货订单 15.47亿元,其中新增海外订单12.11亿元,同比增长137.92%,海外市场的拓展进一步保持强劲势头。

  截至目前,公司在手工业类设备供货订单约19.18亿元人民币(含已中标),其中海外订单13.7亿元,该类订单主要客户为国内外造纸龙头企业。在工业水处理及纸浆漂泊清洁化生产领域,公司基本实现东南亚业务全覆盖并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重点布局北美和南美市场,在俄罗斯、土耳其等市场的布局也相继取得成效,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工业环境治理主业,持续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形成工业废水处理、大型二氧化氯制备及其他化学品生产、工业近零排放的产业集群,夯实国内工业治污行业领先地位,扩大海外工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工业板块的业务体量和在公司业务收入的占比。

  2023年,公司将推进项目结算和回款作为最为重要的年度经营任务,通过压实、明确公司高管和经营管理层责任、定期召开回款会的方式持续加大回款力度,结合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和客户的履约能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积极拓宽回款渠道,创新回款思路与回款方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回款 22.78亿元,回款工作取得了实质成效,回款金额显著提升。针对账龄长、数额大、回款难度高的项目,公司通过主动策划并积极沟通业主以优质项目或“以资抵债”的回款思路、建立催收发函的法律诉讼机制、将回款与各高管和各事业部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针对不同账龄的应收款项匹配了不同激励政策等措施,多举措全面推进回款工作。同时,公司充分抓住国家化债的有利契机,将回收应收账款与国家化解地方债务的大战略结合起来,通过配合业主进行项目申报、化债方案申报,将老旧欠款项目纳入化债实施清单,推进20个项目获得约1亿元的地方化债资金回款。公司在辽宁地区还开创了利用地方政府应收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解决工程款回款问题的先河,将老旧项目的应收账款转化为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有力拓宽了回款渠道。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结算审定工作,全年完成25个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涉及有效合同金额11.50亿元;全年完成送审项目47个,送审合同额为14.65亿元,累计送审项目339个,送审完成率87%;全年完成审定项目44个,审定金额11.02亿元,累计审定项目217个,审定完成率54%。后续公司将争取在老旧项目的收尾结算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资产处置与盘活方面,公司加快推进PPP项目的优化和处置工作以及固定资产的盘活工作,尤其加大对重难点项目的攻坚力度。鉴于“宁明至凭祥饮水工程PPP项目”自竣工以来一直未能投入运营,为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提升经营效益,经协商一致,公司与宁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签订了《解除协议书》,同意终止本项目的合作,拟由政府指定的相关方接收项目全部资产,并将有措施、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该项目回款工作。经公司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授权,并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同意,公司与控股股东宁国国控签订《泗洪博世科水务有限公司75%股权转让协议》,将持有的泗洪博世科75%的股权转让给宁国国控,股权转让的交易价格为人民币18,652.50万元。本次转让PPP项目公司股权有利于公司聚焦核心业务领域,优化业务结构,降低管理成本。截至目前,公司采取股权转让、资产移交或转变实施模式等方式,已对9个PPP和特许经营类项目实施退出,加快盘活公司资产,持续优化公司资产结构。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优化在手订单结构及新签订单质量,在手和新签订单主要以EP、EPC及专业技术服务订单为主,且大多为工业水处理、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水务运营等支付能力强、周期短、现金回流有保障的民生属性较强的项目。其次,积极调整主营业务收入结构,转变项目实施模式,进一步降低工程收入占比,提升设备销售收入及运营收入占比。第三,继续对在手PPP项目和特许经营类项目进行梳理和优化,进一步提升公司PPP业务整体质量,逐步退出一些边际不清,或因政府方原因长期无法实施或长期无法进入运营的项目,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和负债结构,减轻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公司正式进入商业运营的特许经营类项目25个;进入试运营阶段的特许经营类项目5个;固废(环卫一体化)运营项目17个,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运营收入69,619.50万元,同比增长3.46%。随着订单结构和质量的双重优化,工业项目设备到货款与工程项目进度款回款效率有所提升,水务运营类PPP项目逐步进入商运阶段,运营资产规模将不断扩大,持续稳定的运营收入和现金流,将进一步增强公司造血功能。

  面对外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行业整体低迷的大环境,公司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原则,凭借自主核心技术优势,市场拓展稳中求进,确保传统领域业务板块的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新增销售合同 23.78亿元,其中工业类设备供货合同金额15.47亿元,占比65.06%;市政环境治理合同金额3.81亿元,占比16.03%;运营类合同金额2.12亿元,占比8.91%;咨询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类合同金额1.92亿元,占比8.08%。2023年度,公司及子公司共参与约354个项目投标,中标项目约201个,中标率接近56.78%,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总体来说,目前公司以回款快、周期短、现金流稳定的项目为支撑,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总体质量显著提升,工程板块新增订单占比从29.90%下降到14.10%,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高质量增长,也为后续营收转化和项目回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报告期内,环评、检测、设计等综合环境服务业务实现提质增量。2023年度,公司专业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823.68万元,博环环境、博测检测仍在咨询和检测行业保持强劲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博环环境中标超1,000万元的场调项目,博测检测已连续三年实现30%以上的订单提升,参与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在广西10个区县铺开,合同总额约3,500万元,成为广西第三方检测机构中获得任务最多的企业。公司将充分发挥在环境评价、环境检测、环保方案设计与咨询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打造具有博世科特色、轻资产化的环保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公司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深化高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环保装备制造、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发展,公司紧跟“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导向,积极开展在绿色装备制造、新能源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业务布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公司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公司在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领域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体系及装备,并构建了以王双飞院士作为技术带头人,围绕环保产业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超过千名技术人员的科研平台,可为各业务板块的发展持续赋能。报告期内,公司获准专用车生产资质,标志着公司已具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专项作业车辆的能力,本项资质的获准有利于推动环保装备研发成果转化及智慧环卫领域业务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智慧环卫研发团队不断攻坚克难,从无到有实现了在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新能源三电系统集成开发、线控底盘开发、自动驾驶底盘控制、CFD流固耦合及计算模态分析等方面的技术突破,用前沿技术赋能环卫行业,推动传统环卫业务向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公司研发的产品涵盖道路清扫、清洗、垃圾收转运及小型智能环卫装备,形成较完善的产品型谱,可基本满足城乡环卫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转运等环卫作业需求。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广西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拟在安徽省宁国市投资建设“绿色环保及环卫装备生产线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其中“绿色环保及环卫装备生产线项目”初步计划投资不超过6.21亿元;“3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初步计划投资不超过4.17亿元,计划投资金额合计不超过10.38亿元,本次对外投资计划是公司在绿色装备制造及新能源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重要布局,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聚焦行业新赛道,在保持技术的持续创新优势的同时,着力增强优势板块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在市场前端发力,持续深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公司在环保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为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以控制管理成本、加强项目动态成本管控、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员、盘活在手资产等多重举措实现降本增效落地;以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适当的信息管理体系、优质的沟通渠道等方式促进公司组织效能提升。

  公司重点加强标前风险管控,围绕关键经营指标强化合同评审,建立健全项目启动会程序和项目负责人机制,落地项目质量有明显提升。在费用支出方面,公司通过可控管理费用支出与销售收入或新增订单挂钩等费用预算结构化管理等手段,严格控制公司收付比,确保现金流保持稳健状态。在项目成本管控方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机制,通过加强项目的预算管理、成本管控、采购管控及现金流审核,对项目实施开展全过程跟踪管控。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减少约3.79亿元,降幅19.17%;公司期间费用同比下降明显,其中销售费用下降约43%,管理费用下降约23%。公司共将183个在建项目纳入动态毛利率管理清单,相较于目标成本毛利率整体提升约1.60%。在确保设备性能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公司通过优化设备选型、选材,调整设备结构、改良生产工艺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

  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建设,公司根据深交所近一年新修订的规则,持续完善对公司部分制度的制定和修订。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公司以市场、产品、价值、服务为主线,强化行业、专业、区域、客户四线联动关系,重构职能架构,对经营单元进行资源和业务整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公司启用 I8P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对项目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供应链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的数据整合与穿透,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公司严格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经营目标、重点工作分层考核体系;根据业务形态变化,持续推进人员定员、定编、定岗工作,通过撤并分支机构、推行区域合署办公等优化措施,对能力不胜任、业绩较差的员工进行排查和优化;进一步拓宽人才晋升通道,推行能上能下的经营管理层干部竞聘机制,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竞升平台,释放组织活力。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公司现有技术实力与服务水平,增强技术和服务的竞争力,以巩固在环保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以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为根本,构建从技术成果、产品到产业化应用的良性运行机制,目前已形成环保基础理论研究、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以及产教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2023年公司获选纳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广西生态环境厅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与产品指导目录》《广西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并获认定为2023年广西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共计获得科研经费立项 2,300万元。公司高度重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技术领先和人才优势始终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副董事长杨崎峰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国宁获认定为2023年广西企业“创新达人”,公司总工程师陆立海获得2023年度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公司技术总监朱红祥博士获认定为第十批广西优秀专家,熊建华博士牵头“北部湾海水养殖尾水高效治理技术创新团队”获广西创新人才项目立项,公司“陆立海创新工作室”被列入南宁市“2023年度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此外,公司连续多年登陆广西企业100强、广西制造业企业50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广西创新活力十强等实力榜单,并相继获得广西新型研发机构、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创新联合体、广西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认定。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项目拓展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让技术先行,切实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给业绩作“最大增量”,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平台,最大限度的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2023年,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思想和工作方针,围绕公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党建带工群团建、工群团建促党建”的长效共建机制,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搭台唱戏,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合,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公司党委坚持政治建设引领,激活发展强大引擎,始终把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建设首要任务,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主题教育活动谋划好、组织好,并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紧密联系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及自主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广泛学、主动学、深入学。为突出“头雁”的带头表率作用,将“书记带头讲党课”纳入《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细则》,通过考核机制推动各支部书记做好“头雁”的带头表率作用,分级分类推动全体党员形成人人学、人人讲、人人践行的浓厚氛围。

  2023年公司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原则,建立党员和业务骨干双向转化机制,推行“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的“双培”工程,确保党员人才与企业人才同步规划、同步培育、同步管理,在加大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引导优秀员工、核心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加强党组织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把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筑牢企业红色阵地,积极开展结对共建交流,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落实推进旗下多个支部的换届选举/支委增选工作。

  党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习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线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和政府日益重视先进环保行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行业发展,如《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先进环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到2025年,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行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多元化互补的发展模式更加凸显。

  公司将与高校院所紧密融合,围绕城市、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臭水体和微污染水体治理修复,环卫装备新能源化、智能化、小型化的发展方向,饮水安全、呼吸健康、果蔬保鲜等领域,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推动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充分发挥地域背景优势打开公司环保装备制造市场新格局。充分抓住长三角、大湾区发展带来的环保红利,借助大股东资源优势,加速公司在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布局。

  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需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组群的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需求增加,水处理服务也从为单一企业的点源向整个园区的系统施治。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随着工业园区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废水处理标准的提高,工业园区的综合水处理业务将有巨大市场空间。

  公司依托自有核心技术和工程项目经验,在不断巩固制糖、造纸等行业废水处理领先地位的同时,继续保持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和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制浆造纸清洁漂白二氧化氯制备技术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大力拓展半导体、制药、化工、纺织、食品等其他行业废水处理市场。

  治理好农村污水对于改善我国水源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增进农村人民幸福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进行了重要部署。根据意见,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公司围绕城市、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臭水体和微污染水体治理修复开发了低浓度脱氮高效反硝化轻质滤料滤池、MCO和MCI系列一体化污水处理反应器、高效磁分离系统、一体化SBR反应器、人工湿地、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构筑等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具有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环境友好的特点,可实现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和物联网智慧管理,为公司在拓展水务投资建设运营、城市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中水回用、城市内河及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流域水体生态修复等领域项目提供保障。

  公司保持环保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集中资源巩固环评、咨询、检测、设计、环卫等环境服务业务在广西、广东、湖南市场的行业地位,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同时对标同类企业的经营模式,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公司从追求体量转变为追求质量,逐步降低工程项目比重,以利润为导向将业务重心转移至优质EPC项目和设备销售类项目上,坚定不移走轻资产化道路,从而达到减少资金占用,减少应收账款累积,减少融资成本、减少坏账计提损失的“四减”目标。

  “十四五”时期,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固废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业务再度起航。从多个细分领域的表现来看,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正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伴随着传统环卫企业的产业链横向扩张及焚烧等固废末端处置企业的纵向扩张,固废处置项目的竞争愈演愈烈。公司依托在水处理领域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相关技术储备,通过深度开发市场,研发固废无害化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危废处置等关键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拓展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市场。

  “无废城市”、垃圾分类、智慧环卫、智能化升级改造、无人环卫车辆等新兴细分领域在环卫板块开始崛起,并以较高的增速持续吸引业内及资本关注。公司从事多领域环卫全产业链业务,构建了城乡环卫智能一体化服务体系,成功探索出了城乡地区经营性清扫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末端处置的综合服务模式。为适应环卫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重点规划专用车研发和装备制造生产能力提升,为公司打造智慧环卫云平台和智能驾驶技术;在环卫专用车辆开发、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智慧云平台及智能制造方面,力争达到国内环卫行业的先进水平。

  公司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大修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套技术。应用公司大修渣综合处理技术后无害化渣经鉴定为一般工业固废,可实现危废真正“脱帽子”,并可以进一步建材资源化利用;废阴极炭块资源化利用后得到的高值炭粉、萤石球等产品可以满足相应的产品标准要求,可作为治炼、氟化工等上下游产业原辅料使用,实现资源化产品的多场景产业化应用。公司子公司科清环境作为广西区内少数拥有处置大修渣资质的危废处置企业之一,可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承接大修渣处置、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业务,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高增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走高,动力电池将在未来面临较大退役规模,到2030年,我国将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等应用中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大市场之一。加快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力度,工信部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支持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利用。

  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西环保技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发挥在工业废水和固危废治理技术及装备研发的领先优势,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旧锂电池湿法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体系,自研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已打通高价金属产业链循环闭环,实现锂、钴等锂电池原材料全量利用,对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清洁生产、自动化控制、废水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将开拓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星空体app首页,进一步拓展在固危废处理领域的细分业务,并与公司现有的固危废处理处置板块产生协同效应,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有利于公司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部署要求。

  公司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提高生存空间质量为导向,以顶层设计能力与核心技术为支撑,将继续专注于水处理、土壤修复、清洁化生产、固废处置等主营业务,贯彻“全产业链服务”的战略理念,坚持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不断完善集环评咨询、检测监测、环卫运营、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研究开发、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设施运营、投融资运营于一体的一站式环境治理服务平台,拓宽收入来源,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全产业链资源整合,显著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公司在保持传统业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工业市场(含化学品板块的业务),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领域。一方面,公司内部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力争实现经营业绩扭亏为盈。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优质大客户的合作和交流,完成市场纵向挖潜,同时,加快非纸领域、运营领域、工业 4.0和近零排放领域的市场开拓,进行横向挖潜,积极布局新的业绩增长点。

  公司一直着力优化订单结构与质量,战略性放弃了一些支付能力弱、营商环境差的区域市场,重点参与广东、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大湾区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市场竞争,逐步在大湾区完成了产业布局,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2024年,公司将重点支持安徽区域市场的开拓,全面铺开市政、土修、环卫运营和环卫车辆等业务,并加快布局环评、检测业务的产业落地,争取实现以宁国为支点、以安徽为跳板,深度参加长三角环保市场竞争的战略目标,拉动业务体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公司围绕全球战略布局,继续深耕印尼、印度、美国市场,争取更多合同落地,同时积极拓展俄罗斯,东南亚、南美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外业务,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在吸纳发达地区技术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输出国内先进环保处理技术,与国际前沿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打造北美研发中心,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着力解决复合性、系统性环境问题,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选准路径,集中力量推进重大技术突破,为博世科布局全球市场提供有力依托。

  公司积极开展大修渣处置资源化利用及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等业务,通过采用自研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通“废电池回收-锂及其他高价金属再生-产品作为电池原料制造”高价金属产业链循环闭环,既能大幅度提升废旧锂电池有价金属的回收率和产品纯度,也能实现废水深度处理近零排放。在国内,可服务于安徽并辐射长三角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动力电池产业的闭环资源化循环利用,助力新能源降碳行动;在国外,公司加快马来西亚动力电池回收项目的建设,争取2025年投产创效。其次,全力提高大修渣、油泥生产线产能,加强设备生产稳定性,争取满产运行,同时把好节能降耗关,提升产值的同时增强盈利能力,为公司贡献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

  公司着眼环保产业及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通过打造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引领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科研重大突破,为解决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探索各种途径。公司注重培养优秀的研发、管理人才,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融通创新发展,不断夯实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均不构成本公司对任何投资者及相关人士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338.32万元,同比下降9.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21,589.11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亏23,161.17 万元,经营基本面较去年持续向好。

  公司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1)2023年,受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缩减、客户预期普遍减弱等大环境影响,一方面公司坚持优化业务结构,严选严控市政工程类业务,不断降低工程收入占比,市政工程板块订单量缩减较多;另一方面,公司集中优势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工业板块,2023年签订的工业类订单已在实施中,但受项目体量、实施周期影响,大部分工业类订单收入确认时点在报告期后。综合影响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有所下降。(2)公司根据会计准则及内控制度要求,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各类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老旧市政类项目客户应收账款及因非正常原因停工、工期延后的工程项目存货进行单项计提减值损失,全年公司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15,677.71万元。综上所述,收入规模下降、计提部分资产减值损失等原因是导致公司2023年度经营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

  若未来出现下游市场需求萎缩、行业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或者公司出现不能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情形,公司收入、利润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也可能出现业绩继续下滑的风险。

  公司持续完善内部控制,强化财务及资金运作管控,加强对成本和预算的精细化管理,以促进公司经营质量持续提升和经营效益稳健恢复;采取制度辅以流程管控的方式,加强对标前管控、项目立项、目标成本测算和采购计划的监管,将项目利润作为核心考核要素,深化效益与业绩考核的关联,进一步推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

  截至2023年末,公司负债规模为871,253.01 万元,资产负债率(合并报表口径)为79.61%,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公司除自身经营积累外,主要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获取经营所需资金。公司处于发展过程中,未来随着公司承做项目数量、订单金额的增加,公司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量也将加大,若公司未来经营过程中出现营运资金不足的情形,将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偿债风险。

  为应对资产负债率较高对公司造成的影响,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业务开拓,公司制定了高效的资金运用规划,搭建资金管控平台,积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其次,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并实施集中采购等方式控制原材料成本、提高核心设备产品的研发及处理能力、优化生产人员结构等方式提高毛利率,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同时通过自身经营积累、加大应收账款回款力度、充分利用优质项目获取政府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节约资金成本,确保满足公司营运资金需求,有效降低可能出现的偿债风险。同时,公司控股股东宁国国控拟全额认购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认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6.50亿元(含本数),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随着定向增发资金的注入、补流,将有效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

  公司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余额相对较大,主要原因系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存在阶段性收款特点,且公司客户主要系业内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和政府单位,付款程序较为复杂,部分客户支付能力下降,综合导致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对公司形成了较大程度的资金占用,使得公司面临一定信用减值风险。若相应款项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收。